苏州市职业大学现代集成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2-04-01 浏览次数:
一、团队负责人
孙春华,1966年生,博士、教授,江苏省“3C产品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东京工业大学客座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苏州市紧缺人才。长期从事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教科研工作,主要从事逆向工程、增材制造、压电俘能等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厅局级及横向项目10余项;主要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日本科学技术振兴协会项目和“十一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各1项。已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或EI收录17篇,获得专利授权18项、软件著作权3项,转让专利2项。主编教材2本,参编2本,其中1本获得十三五全国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二:团队主要骨干人员情况
(一) 团队人员梯队结构情况
该重点实验室由一支由学术带头人、中青年科研骨干构成25名的科研梯队,其中高级职称13名,省级各类高层次人才及培养对象7名。
(二) 主要学术骨干情况简介
1977年生,教授、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校教学名师。研究方向为压电驱动与俘能技术、CAD/CAM。主持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项,主要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省级科技项目1项、市厅级科技项目4项。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6项,转让发明专利1项;编写教材2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4篇,SCI/EI收录6篇;获得第十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职组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得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二等奖1项;获得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项;指导学生完成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项;指导学生参加第十五届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挑战杯”江苏省选拔赛,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 张义平,1964年生,教授。主要从事先进制造技术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SCI、EI收录多篇),主编高校教材多部,获发明专利授权16项(其中3项已企业转化),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主持或主要参与省、厅局级及横向项目多项。 杜建红,1969年生,硕士、教授。长期从数字化设计制造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产品设计、性能分析数值模拟的研究,已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主要骨干参与国家重点基金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创新性项目1项,部级预研项目3项,省自然基金项目1项和20多项企业攻关项目。 张永康,男,1977年6月生,工学博士,副教授,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长期从事结构动力学及动态破坏分析、机械CAD/CAE/CAM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被SCIE/EI/ISTP收录10余篇,获江苏省力学学会优秀论文奖和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各1项。主持1项、主要参与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14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指导完成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项,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获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2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获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指导学生参加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获一等奖2项。
三、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本研究团队主要形成了逆向工程、3D打印、结构分析与优化、数控加工等四个主要研究方向,简介如下:
研究方向一:逆向工程技术
本研究方向开展数据采集与精度比对、曲面建模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产品的点云数据采集、精度检测、模型重构等。该方向在省市级项目及横向课题的支持下,在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研究方向二:3D打印技术
本方向主要通过采用3D 打印技术为企业新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并研究其相关理论问题。本方向在省市及横向课题的支持下,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本方向在学校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方向三:结构分析与优化
本研究方向主要采用CAD/CAE技术,开展应用性方面的研究,为企业新产品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本方向在多个横向项目的资助下,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研究方向四:数控加工技术
本方向围绕地方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开展产品的数控加工及人才培训。本部分内容在多个横向项目和学校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较好的教科研成果。
四、研究工作的技术优势及研究特色
1、产品结构分析与优化。采用先进的CAD/CAE技术,进行产品的结构分析与优化,提高产品的性能。已在多项产品优化设计中获得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产品快速开发。从数据采集到模型重构,以及快速成型,利用数据采集、模型重构及3D打印技术,形成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快速开发流程。已在产品的快速开发中获得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五、团队标志性成果情况
(1) 产品三维检测;
(2) 创新产品设计与制造;
(3) 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