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建设
当前位置:  >  > 

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创新团队

发布时间:2022-04-07 浏览次数:

一、团队负责人


 

万长东,男,1978年生,工学硕士,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主要在汽车与机械产品结构设计、力学分析、轻量化等研究方面。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轻量化委员会委员,苏州市职业大学青蓝工程学科带头人,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创新科研团队负责人,汽车技术协会指导教师。主持及参与完成各级别纵向项目40余项,主持完成50多项企业横向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30余项,面向研发工程师开展技术培训,带领学生团队20余人,多次指导学生比赛获奖,开展工程技术研究为企业产品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持,创造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团队主要骨干人员情况

(一)    团队人员梯队结构情况

目前本实验室总人数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 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 100%,双师型教师100%,团队成员具备良好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研究能力。

 

(二)    主要学术骨干情况简介

 杜建红:工学硕士,教授。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苏州市新世纪高级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研究方向为机械结构设计、数值仿真分析、逆向设计。主持和参与企业创新项目16项,参与中科院创新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三大检索3篇,苏州市优秀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2篇。参编教材1部,软件著作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苏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苏州市技术创新双杯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国际比赛,国家省市比赛,多次获奖。

王敏,工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与智能控制,主持各级别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横向项目及转化多项,指导学生参加省技能大赛获奖4项;指导学生结题研究性课程3项。获苏州市科协托举人才项目资助,市科技项目1项,,获2021年度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项目资助。第一发明人获授权专利5项,专利转化2项;第一作者撰写论文15篇,其中核心论文8篇。

三、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本研究团队研究对象围绕动力电池、减速器等开展轻量化设计;研究学科主要围绕机械设计、力学分析、流体力学;研究以工程技术应用研究为主,学术研究为辅;以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E(计算机辅助工程)、NVH工程测试等为主要技术手段,开展产品的工程技术研发。

研究一: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本研究开展汽车及机械产品的结构设计开发,以标准为依据,可完成汽车及相关产品的结构设计。该方向可以为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提供结构设计技术支持,目前已经与多个汽车设计公司取得合作。目前参与研发的动力电池、户外储能等产品已经在企业中得到应用;

研究二:CAE(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

  本研究开展汽车及机械产品力学性能仿真分析,主要有结构力学分析,流体力学分析,多场耦合分析。该方向可以为汽车或机械类企业提供结构力学分析技术支持,目前已经为几十家企业签订横向项目。目前主要参与研发了动力电池、户外储能等结构力学分析、热分析等项目,产品已经在企业中得到应用;

研究三: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测试技术

本研究开展汽车及机械产品力学性能NVH测试分析,主要有模态测试、动力传递路径测试、频响测试、噪声测试等。该方向可以为汽车或机械类企业提供NVH测试分析技术支持。

四、研究工作的技术优势及研究特色

1CAD技术:与苏州六者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完成了某企业委托的《低速四轮电动汽车的设计开发》项目,项目主要开展了以高速车研发思路进行了低速车结构设计,完成了车身设计、内外饰设计、动力传动系统、制动系统、电器结构、转向系统等整车设计,项目开发实现了产业化,创造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苏州比耐、苏州祎储等公司开展合作,完成了动力电池、户外储能等结构设计研发;

2、CAE技术:受安靠(苏州)电源有限公司委托,完成了横向项目《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结构力学与热分析》,项目主要开展了动力电池的静力学计算、模态计算、随机振动力学计算、冲击动力学计算、模拟碰撞计算、挤压计算、动力电池热分析等。项目开展得到了企业的重视和认可,为企业产品研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3、NVH测试技术:以西门子的SCADAS数据采集与LMS Test.Xpress集成系统为主要工具,此系统是一个世界领先的噪声和振动测试系统。可以有效的完成NVH测试,并与计算机仿真结果进行比对,开展深入的产品研发。

五、团队标志性成果情况

 

标志性成果一

与苏州六者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某低速电动车。见图1
 

1:以高速车标准开发的低速电动车

标志性成果二:安靠(苏州)电源有限公司委托开发的动力电池,见图2、图3


2 动力电池结构力学仿真

3 动力电池热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