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陆春元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在智能驾驶技术迭代加速与汽车产业价值链重构的双重驱动下,构建'产教命运共同体'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本次研讨会旨在为苏州高职院校搭建跨界对话平台,探索智能网联行业岗位对接课程的深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解决智能网联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困惑。”
本次研讨会重点就四大前沿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总监王璇以《低速自动驾驶场景化应用与人才矩阵重构》为主题,深度解析特定场景下的岗位能力模型,指出传感器标定、智驾系统运维等6类新型岗位需求,强调“场景化培养”对提升人才适配度的重要性。中软国际教育任凯作《智能座舱跨学科人才培养路径探索》报告,提出“六维能力图谱”理论,倡导构建车载电子+AI+交互设计的复合课程体系,并展示中软国际“技术迭代-课程更新”的动态响应机制。易飒智能科技张杨分享《新质生产力汽车人才培养实践》,通过海康机器人、华为鸿蒙等联合培养案例,阐述“岗课融合、工学交替”的产教融合3.0模式,重点推介低速功能车、智能农机等特色培养方案。视源股份付盼发表《智能座舱'一专多能'人才发展体系》演讲,以希沃产教融合基地为例,解析智能制造、运维检测等四大岗位集群的能力衔接路径,强调“项目制学习”对综合技能提升的实践价值。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苏州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注入人才培育新动能,更是“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三链融合职教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为苏州职业院校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建设提供了明确的产业参照和思路。
供稿:沈阳
审核:陆春元、陆建康